成都地名故事宋四川有哪些名菜来,大诗人陆

陆游诗词中有大量描写日常生活的作品,其中描写蜀地餐饮的诗篇前前后后不少于数十篇,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宋代川菜文化画卷。其中一些食物以及味型已经淡出今人的视野,这些作品积淀为一种历史文化的记忆。

陆游诗中记录了不少四川美味,有一些几乎成为绝唱。

最典型的是“木鱼”:“木鱼瀹菹子盈腹”(《冬夜与溥庵主说川食戏作》),在一个冬夜与溥庵主谈起川菜时,陆游念念不忘此菜。

然而,今天的川菜中已无“木鱼”踪影。考其来历,原来是棕苞,又称棕笋。它的花未开放时,貌似一条鱼,外面裹着笋衣一样的外壳,里面是层层叠叠的小花苞,状如鱼,因而古代称之为木鱼。据《山家清供》记:“坡诗云:‘赠君木鱼三百尾,中有鹅黄木鱼子。’春时剥梭鱼蒸熟,与笋同法,蜜煮醋浸,可致千里。蜀人供物多用之。”据称其味似笋,可以炖汤、炒腊肉等,非常爽口,且加工后可长期保存。现在四川还常见到棕树,可惜几乎没人知道棕笋的美味了。

还有一种做工考究的面点:绛罗饼鲼。

陆游在《病中》所言“绛罗饼锬玻璃酒”(《病中忽有眉山十人史君见过欣然接之口占绝句》)。《六书故》记:“今人以薄饼卷肉,切而荐之,曰‘锬’。”-由此可见饼锬是类似于今日春卷的食品,但其规模要大得多,因而有“锬粗如柱”之说。为此需用细带系缚,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云:“唐御膳以红绫饼锬为重。昭宗光化中,放进士榜,得裴格等二十八人,以为得人。会燕曲江,乃令太官特作二十八饼锬赐之。卢延让在其间。后入蜀为学士。既老,颇为蜀人所易。延让诗素平易近俳,乃作诗云:‘莫欺零落残牙齿,曾噢红绫饼锬来’。”

红绫饼锬便是用红绫裹住饼锬,以防松散。由此文也可见红绫饼锬在唐时还是颇为珍贵的宫廷食品,而到宋代时,四川民间都能吃到了,只是改为绛罗缠裹,而且其传人者很有可能便是卢延让。

巢菜也是陆游诗中的美味,多次吟诵。

《巢菜并序》的序言中说:“蜀蔬有两巢:大巢,豌豆之不实者;小巢,生稻畦中,东坡所赋元修菜是也,吴中绝多,名漂摇草,一名野蚕豆,但人不知取食耳。予小舟过梅市得之,始以作羹,风味宛如在醴泉蟆颐时也。”

大巢菜(野豌豆)

在江浙家乡又吃到时,诗人竞感叹仿佛又回到了眉山(蟆颐位于四川眉山东坡区)。在另一首诗中还言:“大巢初生蚕正浴,小巢渐老麦米熟。”

浴蚕是选蚕种的一种办法,唐代陈润《东都所居寒食下作》一诗:“江南寒食早,二月杜鹃鸣,日暖山初绿,春寒雨欲晴。浴蚕当社日,改火待清明,更喜瓜田好,令人忆邵平。”浴蚕时间一般在春分前后。

大巢是初春的美食,而小巢就要等到初夏了。大巢也称野豌豆,小巢又名野蚕豆。苏轼也喜食此菜,有《元修菜》一诗传世,然今日已难觅其踪。当时的一种食用方法是熬巢羹:“加糁啜巢羹”。另一种是做巢馒头:“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将巢与肉馅包在馒头中,是蜀地的一种流行。陆游对之的喜爱溢于言表:“蜀中杂流肉为巢馒头,佳甚!”

荠菜,现在的川菜中已极少采用,而陆游却有多首诗赞叹之。

在《食荠糁甚美,盖蜀人所谓东坡羹也》一诗中有:“荠糁芳甘妙绝伦,啜来恍若在峨岷。尊羹下豉知难敌,牛乳抨酥亦未珍。异昧颇思修净供,秘方常惜授厨人。午窗自抚膨脖腹,好住烟村莫厌贫。”荠菜加米粒、玉米粒熬制的稀粥,色香味俱佳,让陆游得意不已。

在另一首《食荠》诗中,陆游还透露了其加工荠菜的妙诀:“小着盐酰助滋味,微加姜桂发精神。”微微加点盐,再稍加一些姜、桂皮,春日食之,神清气爽。

陆游爱好喝粥,除上文所见的巢羹、荠糁而外,他还描述了几种曾在蜀地食用的汤羹:藜羹(淡煮藜羹天送供)、薏米粥(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大如芡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卷十六)。实际也就是粗茶淡饭,倒很符合现代的健康饮食理念。

另外有一种鲜美的鱼:丙穴鱼。

丙穴鱼(即雅鱼)

陆游《思蜀》诗中有:“玉食峨嵋楫,金齑丙穴鱼。”(卷二十三)此鱼似乎是当时四川河鲜的绝佳代表,在左思的《蜀都赋》中就有:“嘉鱼出於丙穴,良木攒於褒谷。”。丙穴在四川有多处,城口县南、广元县北、雅安县南皆有。唐代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诗亦称赞:“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杜诗详注》卷十三)此鱼,现在也未闻了。

成都地名故事:陆游对“第二故乡”挚爱至深成都地名故事:唐朝时成都有哪些名胜古迹?杜甫来悄悄告诉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80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