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之绝唱,史记开创了历史先河,但有一个
任安,字少卿,因为卫青的重用,当上了禁卫军北军的监护使。刘据造反,和任安联络,希望他出兵相助。任安接受了。但是在刘据兵变的时候,却又按兵不动,并没有接应。
刘据之乱平息之后,任安被揭发了出来。汉武帝勃然大怒,判他腰斩。一个仕途蒸蒸日上的年轻军官就这么结束了,任安不甘心。他给当时的太史令司马迁写信,表面上的意思是希望司马迁能够推举人才,服务朝廷。而事实上,他是希望司马迁为他求情。毕竟司马迁是在朝廷上能说得上话的人。
司马迁接到了信,看了之后并没有理会。直到任安都快行刑了,案件基本不能挽回了,他才回了一封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报任安书》,有的版本也叫作《报任少卿书》。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借题发挥。对于任少卿的要求,也就是推举人才,他只讲了一小段。另外的绝大部分,都是讲自己为什么要写作《史记》,并顺便讲清楚了自己受宫刑的来龙去脉。
在文章中,司马迁说自己为了考察大禹治水的真相,曾经东到大海,南到熊湘,西边到鸟鼠山,北面到了大漠,很多地方都亲自去看过。
大禹治水,留下了具体的文字资料,那就是《禹贡》。这篇文章详细讲述了自己是怎么治水的,治理了哪些地方。对于司马迁来说,这篇文章具有指导性意义,让他可以按图索骥,去追溯他治水的痕迹。
而考察的结果,就是大禹治水是真实的。他治水的痕迹很多在汉朝还存在。而且在汉朝的时候,各地都还流传着关于他的故事。当然这些故事真真假假,大多数是经过来年添油加醋,已经神化得不可信了。
司马迁在写《夏本纪》的时候,把《禹贡》作了一些调整,然后放进了《史记》之中。因此大禹治水的功劳,被史记完整记载了下来。是作为历史记载的,而不是神话传说。《禹贡》里所讲到的大多数内容,应该都是司马迁亲自见证过的。
在这点上,尤其是发生在汉朝以前的历史的记载上,司马迁是很严谨的。虽然他写作史记的目的,夹带了自己的私货。这是他自己在《报任少卿书》中说的,“成一家之言”,也就是在书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里的一家是相对于诸子百家来讲的,他的目的是在诸子百家中加上他这一家。
司马迁是朝廷供奉的官员,他的职责就是收集并写作历史。然而在写作中主要表现自己的观点,这也算是假公济私了。然而他还能明明白白讲出来,不打自招。
可见司马迁不但严谨,而且直爽。当然,如果他不直爽,也就不会为李陵争辩,也就不会受到宫刑了。
这样的性格,也从侧面印证了大禹治水的真实性。但是有一个问题,司马迁一直没有搞清楚。那就是那铺天盖地的大洪水,漶漫整个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洪水,到底是怎么来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可笑的问题。因为在司马迁所接触到的书当中,已经明白无误讲了大洪水的来历,不过他不愿意采纳。而且可笑的不只有司马迁。
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不相信大禹治水。不相信的原因,除了其中的神话色彩之外,就是大洪水的来历。有的人曾经做过一个计算,就是地球上所有的冰雪都融化成水,包括两极的和高山上的,也只能让海平面上升一米。而一米的高度,不可能把整个中原地区都淹没了。
司马迁所接触到的这本书,就是山海经。可以确定他看过这本书。因为在《大宛列传》的后面,他在讲述世界上并没有西王母之后,就提出《山海经》《禹本纪》等书太过于虚幻,他认为不可信。
《山海经》到底可信还是不可信?讨论了多年,一直到今天都还没有结果。然而司马迁如果仅仅因为没有找到西王母,就不相信《山海经》,这也有点太草率。然而这一个认识,就让大禹治水成了无头公案,对于遍地的大洪水到底怎么形成的,他只好闭口不提。
个人的认识能力总是有局限的,而这种局限影响着判断能力。对于成名成家的人来说,就影响着他的观点,进而影响着接受他的观点的成千上万人。
当然这只是《史记》中的一个例子。这说明《史记》是有个人好恶的,甚至容不得别的观点。比如同在汉朝的时候,就有许多的人是相信《山海经》的。东方朔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但是司马迁因为和他们意见相左,就没有把他们关于大洪水起源的观点写下来。
司马迁一家之言,司马迁的个人观点,再加上司马迁那坎坷的遭遇,使得他醉心于这本书中。因此文章写起来,谈古论今,肆意发挥,流畅如流水下滩,眼界如汪洋大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实算是一本功力深厚的文学著作。他设计的很多情节,塑造的很多人物,被改编成故事,或者戏剧电影,在民间广为流传。
当然这并不是否认《史记》的历史性。毕竟取材都是历史人物,情节也是从历史中来的。只是在选材上,他根据自己的爱好有决定权。
《史记》出了很多白话版本。但老严还是认为,如果只想了解历史,只看白话版本也就够了。如果想增加自己的文学修养,那还是需要看文言文版本。这里推荐的是一套文白对照的版本,适合对照着阅读,两全其美。
#阅读自有力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5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