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宋聚新怀念奶奶

北京的最好白癜风医院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tail/

文/宋聚新图片/网络

童年是人的一生开始的地方,是放飞梦想扬帆起航的原点,是五彩斑斓缤纷多彩的世界,足能影响一个人一生,走得越远越是倍感温馨和亲切。小时候父母都很忙,无暇照看我,而我的童年里爱抚我培育我成长的就是奶奶了。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充满了阳光温馨和幸福甜蜜。去同村小伙伴杰的家里看他哥哥的连环画书,去村后的沟里用小铲子挖座位玩,去田野里寻找采摘马泡、棉瓜、枸杞等野果吃,去村外的荫柳丛里逮水水牛,爬树上捉知了猴,跟一群“野”孩子疯跑,在刚犁过的田野里昏天地黑的打坷垃仗……那时候物质上是贫乏的,精神上是快乐的,整天无忧无虑地玩耍,哦,金色的童年啊。小时的我整天在外面疯玩乱跑,父母又都一天到晚地在地里刨食吃,为了全家生活而忙碌奔波,无暇顾及管束我,那时候天天满庄子找我,喊我回家吃饭的就是身着对襟灰青布衫、裹腿大肥黑裤、颠着一双小脚想跑却也总是跑不快的奶奶了。

奶奶姓马。听老辈人讲,我家和马家当时都是当地响当当的名门望族。每家都地有千顷,长工几十,骡马成群,宅院众多,幽深华丽,错落有致。两家人食鸡鸭鱼肉,穿绫罗绸缎,出华盖马车,过着锦衣玉食、安逸富足的生活。据说那时候我家太祖们每天都派专人去几十里外的单县城里拉水吃(单县羊肉汤有名,大概就与水质好有关),不吃隔夜水,不吃弄脏的水,哪怕沾上肉眼可见的一丁点儿杂质也要倒掉。那时候结亲讲究个门当户对,所以我爷爷才和奶奶走到了一起。

其实到了我爷爷那辈已家道中落,爷爷的奶奶我的太奶奶抽大烟把家财败坏光了,年年卖地卖房,到我爷爷家里只有一处宅院安身,田无一垄了。爷爷是含着金匙长大的,不谙农事,受不了稼穑之苦,身上连个水花也不沾。奶奶放下大家闺秀的身段,平时给人家缝补浆洗,纺线织布,做刺绣女红,农忙时帮工干农活,捡拾漏落的麦穗稻黍,补贴家用,艰辛生活。我家多少代都是单蹦儿,到了我爷爷膝下两儿两女,我父亲是他的次子,长子也就是我大伯结婚成家不久闯关东,发疟疾客死他乡。早年丧子、儿媳改嫁之痛,加上生活贫困,爷爷忍受不了多重打击,也随后撒手人寰,撇下了年尚四十的奶奶和三个尚年幼的儿女。

奶奶凭着“为母则刚”的坚韧,没黑没白地干活,甚至曾拉起打狗棍逃荒要饭,把儿女养大,成家,还把她的小儿子(我父亲)培养成国家干部,在那个全国饥馑的年代,又无亲戚近门的帮衬,对一个妇道人家来说实属难得,其中的艰辛只有奶奶自己说得清。我两个姑姑现已子孙满堂,子孙们都很有出息,上大学的、读博、读研的,当县处级干部的,经商当老板的,当工程师搞科研的,比比皆是。如果奶奶熬到现在一定非常开心的,因为她老人家非常疼爱子孙,快乐着自己子孙的快乐,幸福着子孙的幸福。

奶奶操劳了一辈子,到年老了也一刻不停歇,每天还要在院子里忙前忙后,做饭、洗刷、喂羊、喂鸡,照看孙子孙女。俗话说:儿子是疼小的,孙子是疼大的。此话不虚。我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可最数我受到奶奶的疼爱了。记得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贪玩的我放学忘了回家吃饭,当学生陆续来到学校的时候,奶奶颠着小脚为我送来了两个锅灶里烤的喷香的高粱面馍馍。姑姑、叔叔都在外工作,时常来看望奶奶,逢年过节,一些亲戚也来看望奶奶,当然也少不了带些糕点、馓子、油条、冰糖、烧饼等好吃的东西,夏秋季节还有时令瓜果梨枣等果子。那些礼品都是足以让孩子们馋涎欲滴、梦寐以求的。奶奶总是把那些东西藏起来,留着时不时笑呵呵地变戏法似地拿出来点儿给我吃,所以姐姐总说奶奶“偏心眼”。

说起来我能享受到那份“独食”的宠幸,也缘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缘故。由于父母忙,我从小就是跟着奶奶长大的。从记事起,奶奶已经是弓腰驼背年逾古稀的白发苍苍老人了,一到冬天就怕冷,父母让我给奶奶打“伸腿”(暖被窝)。那时候,农村艰苦,还没有拉电,一盏煤油灯照明,晚上喝过汤奶奶就在煤油灯下摇着纺车纺棉线,我就着煤油灯在一旁做作业,又在奶奶的纺车声和童谣里、白马王子牛郎织女等民间传说故事里进入梦乡。奶奶非常勤劳,记得寒冷的冬天,天不亮她就扛着粪箕子拾粪去了,回来后再喊我起床,帮我穿上衣服上学去。

奶奶很疼爱我,无论赶集上会还是走亲戚,总喜欢带上我。那时候都是步行外出的,我也很乐意跟随奶奶出去,因为会有好东西吃。集市上,奶奶给我买肉盒、烧饼吃,还可以喝上一碗醋溜丸子汤,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很具诱惑力的。倘若夏天,赶路口渴了,拣路边一个卖茶的摊子坐下,奶奶只肯花2分钱买一碗茶,而舍得花一角钱给我买一块红艳艳的沙瓤西瓜吃。或者在洒满阳光,野花遍地的田间小道上,奶奶一手提着一个小包袱,一手领着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路边鲜花盛开,小鸟啾啾,河流潺潺,蓝天白云,多么快乐的童年!在亲戚家里,奶奶把我搂在怀里,一边和人家说话,时不时夸我懂事听话、学习好什么的,亲戚们自然另眼看我,都夸我是奶奶的好孩子。

奶奶还不止一次给我算过命。放学回家后,奶奶就告诉我和前边的大奶奶、后院的大婶一起给我算过命了,算命先生说我将来能住上瓦屋房子,坐上高头大马。那时候农村人住的都是土坯茅草房,赶集上会进城办事等全靠腿走路,能住上现在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出门能坐上车,是连想也不敢想的。

奶奶在世时常念叨:拉纤说媒,行善积德。那时候农村信息、交通等方面都不方便,也受封建礼教影响,男女婚配全凭媒婆一张嘴。奶奶很乐意给人家说媒,逢上集赶会、走亲戚串门,几位老人凑到一起就是交流说媒的信息,东庄上谁家有个待字闺中的女孩,西村里谁家有个年轻力壮的后生,都对上了头,几下里一合计,就能促成一对。奶奶说成了多少桩媒我没有确切统计过,反正我们村十几个后生都是奶奶热心张罗着娶上了媳妇。如今已是“老奶奶”级别的邻居李大嫂,前些年还提起奶奶给她说媒,当时把她孩子爸夸成了一朵花,嫁到婆家才发现原来却是个“黄板牙”!好在婚后男耕女织,恩恩爱爱,儿女孝顺,福寿绵长,现在熬到子孙满堂百余口人的一大家族了。

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奶奶的背驼得更厉害了,拄起了拐杖。可她仍然是一刻也闲不住,那时候村里分责任田了,奶奶依然给家里人做饭,帮着照看家。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奶奶到几里外的二姑家住了一段时间,其间家里杀了一只鸡,母亲炖了一锅肉,改善一下全家人的生活。我想念奶奶,下午放学来到家都快天黑了,我抑制不住对奶奶的思念,包了一碗鸡肉,顾不得天黑,骑上自行车给奶奶送去。到了时天完全黑下来了,在一间偏房小土屋里,我见到了昏暗光线里的奶奶,眼窝塌陷,瘦骨嶙峋,显得更加瘦小,我都不敢置信这就是我至亲至爱的奶奶!情感的闸门如洪水般一泻千里,鼻子发酸,伤心的泪水就不由地直往下掉……

不久奶奶在打谷场上看庄稼时,突发脑溢血一卧不起,可她每看到我就浑浊的眼睛有了光彩,示意我到她跟前去,摸着我的头,桔子瓣样的干瘪的嘴蠕动了几下,复又躺下。我虽然不知道奶奶在说什么,可是我能猜到那是她对孙子的疼爱和不舍啊。年奶奶没能再熬过那个寒冷的冬天,永远离开了我们。以后的几年里奶奶一直活在我心里,从没离开过。每年的清明节和除夕,我都要抽时间到奶奶坟前看看她,眼前仿佛依稀浮现出奶奶慈祥的面容……

往事如风,人生如梦。奶奶,您一生勤劳善良,历尽沧桑,在天国那边一定过得幸福快乐,不会孤单。随着阅历加深,我也更加理解了奶奶往昔对儿孙们那种无私的爱和无悔的付出。

奶奶啊,我将永远深深地怀念您!

[作者简介]宋聚新,中共党员,乡镇基层工作。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菏泽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村》杂志中乡美散文栏目编审,番茄小说网签约作家,公益志愿者。爱好文学,业余笔耕不辍,曾用智南、雪岛桃花飞、天山月、秦时明月等笔名发表作品。自年发表文学作品,至今共发表、出版60多万字,创作并由国家出版社出版发行有正规书号的文学作品集7本;同时,散文、诗歌、小说、随笔、剧本等作品刊发于中央、省、市各级报刊及网络平台。有系列作品入选、结集出版多家文选、诗集及《胶东散文年选》、《胶东作家亲情散文选》、《中华情·新诗汇》、《黄海散文二十家精选·宋聚新卷》、《千里思乡情·当代诗歌散文百家精选》、《黄海散文双年选》、《情感文学优秀作家作品选》、《我心目中的黄岛灭火战斗英雄》等图书。长篇小说《山村全能小神农》已签约并正在番茄网连载30多万字。剧本《为爱逆行》拍成电视故事片并播出时长近60分钟。诗歌《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在年七一建党节有奖征文竞赛活动中获优秀奖,散文《心中颂歌献给党》在菏泽市“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庆祝建党周年主题征文大赛中获优秀奖。

壹点号文亭山·文友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64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