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怎么办辨证论治是关键
痛经是指月经前及经期,下腹和腰部出现疼痛、坠胀感,疼痛可表现为痉挛性疼痛或间断性剧痛,又或者是持续性钝痛等多种形式,严重时还会伴有恶心、呕吐、肢冷、腹泻、头痛、疲惫等不适,甚至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或生活。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种。原发性痛经又称为功能性痛经,即经过全面的妇科检查后没有发现存在器质性病变,而在月经前后或经期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胀感或其他不适。继发性痛经则是指生殖器官组织存在病变,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盆腔炎、肿瘤等疾病引起的痛经。据调查,原发性痛经较为常见。
图源网络,侵删
从中医上来说,对于痛经的治疗要辨证论治,依证选药,药证相符。中医依据痛经的临床常见证候,分为气滞血瘀证、寒凝血滞证、气血不足证和肾虚血瘀证。
1、气滞血瘀证
该证多与肝气郁结有关,肝属木,为气机之枢纽,肝气不畅则会导致气滞血瘀。这类女性通常在经前1-2天或经期出现小腹胀痛、拒按,性情急躁或抑郁,还会有胸胁、乳房胀痛,或经量少、行经不畅,经血呈暗紫色,有血块,排出血块后腹痛可有所减轻。
2、寒凝血滞证
该证多与寒邪侵袭机体,导致血运不畅所致,主要表现为小腹冷痛,月经色暗有块,舌淡暗、苔白,脉沉紧。但本证有虚寒与实寒之分,因此治疗时要注意进行进一步的辨证。
3、气血不足证
该证多与气血亏虚所致,症见经期或经后1-2天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和阴部有坠胀感,喜揉按,经量少,色淡无血块,另外还会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心慌气短等全身症状。
4、肾虚血瘀证
肾虚则无力推动血行,血行不畅则会导致瘀滞。该证症见目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舌红苔少等。
图源网络,侵删
中医对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穴位敷贴、敷脐疗法等。
1、药物治疗
气滞血瘀证所致的原发性痛经,一般选用逍遥丸、血府逐瘀胶囊等具有行气活血作用的药物;寒凝血滞证所致的则选用少腹逐瘀颗粒、艾附暖宫丸等具有驱寒活血作用的药物;气血不足证则选用乌鸡白凤丸、八珍益母丸等具有补气血作用的药物;肾虚血瘀证所致的原发性痛经,则选用左归丸、知柏地黄丸等具有滋阴补肾作用的药物。
而如果是由合并证型所致的原发性痛经,则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药物。例如肝郁血虚所致的,则可以选用妇科调经片。妇科调经片由当归、川芎、香附(醋炙)、白术(麸炒)、白芍、赤芍、延胡索(醋炙)、熟地黄、大枣、甘草,有养血柔肝,理气调经的功效,可用于肝郁血虚所致的月经不调、经期前后不定、行经腹痛等症。
图源网络,侵删
2、针灸治疗
有研究表示,耳针比体针的起效时间短,容易被患者接受,且耳针操作简便、实用。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取穴一般有三阴交、关元、地机、十七椎。气滞血瘀证加灸合谷、太冲;寒凝血滞证加灸水道;气血不足证加灸脾俞、足三里。
3、穴位敷贴
穴位敷贴治疗原发性痛经,一般采用固定敷贴剂贴于固定的穴位上。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中药一般对胃肠道的刺激较大,而通过穴位敷贴,使得药物经皮吸收,避免刺激胃肠道,疗效也较好。
4、敷脐疗法
敷脐疗法就是将药物经过处理后贴敷于肚脐上,使得原发性痛经得到缓解。肚脐表皮角质层薄,脐下没有脂肪组织,皮肤与腹膜相连,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敷脐疗法操作简便、容易,疗效也不错。
图源网络,侵删
结语
原发性痛经的病因有很多,因此要注意辨证论治,以免药不对症。还有,患者可能合并有多种证型,或者在治疗期间出现证型的改变,因此更要注意辨证,分清主次,合理用药。除了用药治疗原发性痛经,患者还要做好相关的护理工作。
例如日常要注意保暖,尤其是经期,避免受寒;少喝或不喝冷饮,不要吃生冷食物,避免用冷水浸泡双脚。还要注意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忧郁或暴躁,再者就是要注意休息。此外,适量的运动也是很重要的,有助气血运行,增强体质。
参考资料:
[1]薛晓,岳增辉.针灸治疗痛经的取穴规律探讨[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7):-.
[2]张巧利,马骁,邓燕,王艳芳,朱诗扬,马瑞林,孙爱军,等.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委员会意见_青少年痛经和子宫内膜异位症(No.)的解读[J].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40):-.
[3]徐慧媛.治疗痛经中成药的合理使用[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4):-.
[4]熊亚莉.原发性痛经的治疗进展[J].医药导报,(2):-.
[5]贾立新,赵春峰,王奎生,等.针灸中医辨证取穴治疗原发性痛经48例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17):.
[6]妇科调经片说明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