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不一样的腊八节

秦长清

从小到大经常听老人们唠叨:“进了腊月门,一天快一天”,“过了腊八节,转眼就是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十冬腊月里的腊八节成了老家过年的序曲。古代称农历十二为腊月,称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俗称腊八节。腊八节还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据传是佛陀苦修成道的日子,所以又叫“佛成道节”或“法宝节”。宋朝人张耒的绝句《腊》,十分精辟地写出了时进腊月的自然景象:“荒秋野水间荆榛,惟有青山日对门。草木向阴犹带雪,风光近腊已如春。”

在民俗中,做腊八粥、喝腊八粥是腊八节的主要标志。清代苏州人李福曾有诗为证:“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那天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也叫作七宝五味粥。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撰《粥谱》,对腊八粥的健身营养功能讲得详尽、清楚,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是“食疗”佳品,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据传喝了“腊八粥”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个佛教节日,经过历代慢慢演变,逐渐变成民间的节日而流传下来了。

我的老家秦家道口村,地处历城东北乡的黄河边上,腊八节也是这里民间的最重大的节日。因为过了腊八节,家家户户就开始忙年了。这里现在流传习俗的主要标志也是“喝腊八粥”,另外还有包饺子和祭祀神灵。由于这里杂粮众多、物产丰富,不论是腊八粥还是祭祀用品,都可以就地取材。因此成了一进腊月门,开始准备忙年的一个标志性节日。至于为啥叫腊八节?为啥要喝腊八粥?要祭祀哪些神灵?腊八节真是从有了佛教才开始的吗?这就几乎没有人能说的清楚了。为此,我查阅了有关的历史文献和百度词条等资料,知道了这个进入腊月的首个节令--“腊八节”,堪称我国民俗节日中源头最为古老的重要节日,只不过由于佛教的影响,后来以及现在的人已经不太了解其本意了。

原来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就开始有了连同天地、神灵、祖先一起祭祀的古老习惯。古代的人用这种方式表达了一种朴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动。自春到冬、忙忙碌碌,一年到头了,能够得到丰衣足食的好年景,也是应该感谢神灵保护、感谢祖先庇佑啊!于是就选择腊月初八这一天,煮上一锅“腊八粥”,借以祭奠神灵、顺带祭祀祖先,庆祝农业副业丰收,也祈祷来年更大的丰收。

从先秦时代起,腊八节就成了我国上古时期重要的祭祀节日,这一天就是用来祭祀神灵和祖先,祈求丰收和吉祥的。根据西汉戴圣所编的《礼记·郊特牲》记载,最早上溯到伊耆氏(即神农氏或帝尧,说法不一)时期,先民们每到年终岁末,都要举行盛大仪式,祭祀祖先百神。夏商周三代,将这种祭祀分为腊祭和蜡(音zha,四声)祭两种。

腊祭主要是祭祀祖先和国家社稷,地点在家族宗庙之内。祭品是打猎获得的禽兽,目的是祈求祖先保佑来年有更好的收成,同时“劳农以休息之”。在祖宗社稷之外,腊祭还祭“五祀”,即“门、户、中霤、灶、行”,“门”是双扇门门神,“户”是单扇门门神,“中霤”即宅神,“灶”是厨房神,“行”是道路神。

蜡祭(音zha,四声)主要是祭祀与农业有关的神祗,地点在野外农田之中,祭品主要用各种农产品制作而成。《礼记·郊特牲》有言记载,“天子大蜡八”。其中的“八”并非后世腊八粥中的八种谷物,而是祭祀的八个神祗。东汉时期郑玄所注记载:“蜡祭有八神,先啬一,司啬二,农三,邮表畷四、猫虎五、坊六、水庸七、昆虫八”。“先啬”是农业始祖神农氏;“司啬”是主管农业的神后稷;“农”是领导百姓开展农事活动的神;“邮表畷”是田间亭舍道路诸神,其中“邮”是农人往来歇息和存放农具肥料的亭舍,“表”是区分各家耕地范围的田界标识,“畷”是用于交通运输的田间大道;猫虎是禽兽神,猫可以捕杀老鼠保护粮仓,虎能够驱逐野猪保护农田;“坊”是江河堤坝神,防洪治水。

“水庸”是沟渠神,灌溉农田;祭祀昆虫,则是为了避免虫害伤谷。蜡祭的核心是报答保护农业生产的八神,目的性很强。据《礼记·郊特牲》记载,在庄稼歉收之处,由于八神没有尽到职责,就无需祭祀,以节约百姓财力;只有在八神尽职尽责,粮食获得丰收的地方,才可以举行盛大祭祀,回报八神护佑。而腊祭则无论年成好坏,都要隆重举行,以示不忘本之意。

秦汉时代以后,朝廷官方继续依照先秦旧俗,分别举行腊祭和蜡祭。但民间村社逐渐将二者混同,已经是腊、蜡不分,将蜡祭融入腊祭,统一成腊日节。在秦汉三国两晋时期,腊日节日期并不是固定的节日,一般根据“五德终始说”谱系中,王朝所代表的金木水火土“五德”确定。如秦朝为水德,腊日在十二月二十五;汉朝为火德,以十二月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南北朝时期,天下纷扰,南北对立,城头变幻大王旗。在南朝的年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接踵而立,民无定主,“五德”混乱,朝廷依据“五德”确定的腊日日期逐渐失去百姓拥护,而佛教则趁机填补民间信仰空白。

根据佛教典籍记载,释迦牟尼经数年修行,终于在腊月即十二月八日,夜睹明星悟道成佛、降服六师,“九亿人众,皆来归佛,求为弟子”。因此,佛教遂以腊月八日为佛祖成道日,举行各种纪念活动。随着南北朝以后,佛教在百姓中的影响日益扩大,民间腊日节逐渐与佛祖腊月八日成道日融合在同一天,从而转变为腊八节。南朝萧梁时期宗懔《荆楚岁时记》有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民间腊日固定在腊月八日后,节俗在祭祀祖先社稷百神之外,通过引入佛俗而逐渐丰富起来。

据《荆楚岁时记》,当时有“腊鼓鸣,春草生”的谚语,“村人并击细腰鼓”,农人鸣鼓起舞,迎接新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这是史前巫医不分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冬去春来,春草生长,既是万物复苏之时,也是疾疫流行之际,战胜疾疫成为腊八节的重要节俗。目前,我国部分地区仍有留存腊月击鼓驱疫之俗或者相关的一些巫术活动,以此表达美好人们的愿望。

唐朝时期,民间的腊八节与朝廷腊日节是并行不悖的。腊八节沐浴净身、祛除疾疫的习俗还在继续保留,并逐渐向上层士大夫渗透。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就曾于腊八节到寺庙沐浴,并写下了《腊月八日剡县石城寺礼拜》的诗:石壁开金像,香山绕铁围。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夕岚增气色,馀照发光辉。讲席邀谈柄,泉堂施浴衣。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

在唐宋相交之际,腊八节开始逐渐与腊日节相互嫁接、交汇融合。《时文轨范》中记载“腊日:嘉平应节,蜡腊居辰。良祠黄石之时,野折如来之日”。认为“嘉平”既是“良祠黄石之时”,又是“野折如来之日”,明确将腊日与佛祖腊八成道日视为一天,可见两节合二为一的趋势至为明显。而宋朝时期出现的腊八粥是这个时代的最大突破。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此月(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有言,“都人是日(即腊月初八),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据周密《武林旧事》记载:有“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陆游也曾留下了《十二月八日步行至西村》的诗句: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唯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自宋朝以后,“五德”说逐渐衰落了。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后,直接废除了腊日节,明朝亦“废止不行”。清初入关前后,曾短暂恢复“八蜡之祭”,但乾隆十年()又下诏彻底废弃。在腊日节失去朝廷支持的态势下,元明清时期,腊八节则受到佛教深度影响,并杂糅腊日习俗的节日,正式取代腊日节成为传统节日,宫廷民间一体过节,习俗更加丰富。人们在熬制腊八粥外,亦会制作腊肉、腊药、腊水、腊醋等,“调粥扫舍宇”,打扫卫生驱除室内疫毒。腊八节的这个演化过程正符合文化基因之“倡导于官府,流行于乡野”。

我们家的腊八节在祖辈的传承中,还是略有不同的。除了“喝腊八粥”、泡腊八蒜以外,重点是包饺子、摆祭品,祭祀神灵,更是我母亲必须认真过得一个“发差”的日子。往年的腊八节我基本上没有操心过,因为一直有父亲在家里照管着。他心里很有数,比如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包饺子、请纸钱和准备祭品等等,事先都会默默地准备好。今年父亲不在了,母亲又干不了这些活计,我就积极参与,和媳妇、弟媳妇一起,陪着母亲过的腊八节。腊月初七晚上,事先剥好了大蒜,准备好了腊八粥料。腊八日早晨,我在家里给孩子们熬好了腊八粥,打发他们去上班上学了,就和媳妇一起赶回老家陪着母亲过腊八节。在回老家的路上请好纸钱、买上祭品。回到老家以后,媳妇和母亲忙着打印纸钱、准备供果,我怎帮着弟媳妇一起包好饺子。

时近中午时分,下好饺子、摆好祭品,本来我想替母亲祭拜,她还不愿意。便只好搀扶着母亲,在庭院里冒着雨雪,祭拜天地、神灵。一边听着母亲口中念念有词,一边帮着她在一个大铁盆子里烧花纸钱,最后母亲还要挨个的磕头祭拜,这才算完成了任务。然后,再陪着她开开心心的吃了饺子、聊天,听她讲为何腊八节过得这么复杂?为何要祭拜这么多神灵?

在母亲讲述的故事中,我听到的基本上还是中国民俗传统的内容,只是她讲的故事和内容绝大部分是从奶奶那里传承给她的,她也不清楚那些传统是怎么个来历,有啥历史掌故。但是,有一个故事却是印证了这个家庭的不易,反映了奶奶为这个家庭操心费力的一个剪影。母亲说,在她祭祀的这些神灵中,有一个是给她带来健康长命的仙姑。七十年代初期生活极度困难的那一年,三十三岁的母亲已经生了六个孩子了。

可能因为最小的孩子夭折、伤心过度或者营养不良等原因,母亲几乎已经病入膏肓,整个冬天都下不来床,村里人传说的有可能过不了年的三个人就有母亲。那个时候,父亲还在领着人跑顺水船为大队里搞运输,家里就是依靠奶奶一个人支撑着,带着十岁多点的我和四个妹妹,一个卧床不起的儿媳妇,其艰难程度现在已经无法想象了。

为了挽救母亲的生命,奶奶让父亲抽空带医院,但都是让在家吃药养着等着。姥爷姥姥舅舅舅妈都来看过了,回去后也是感觉没有指望了。姥姥担心的整日以泪洗面,但也只是在等着送信了。“急病乱投医”,奶奶听着沿着黄河大堰往北走60华里的黄河边上有个华庄,说是那里的一个姑姑挺有办法的。于是就带着点钱,揣着一个高粱饼子,一边打听着路,一边徒步去了华庄。

如此这般,奶奶为了给母亲治好病,三次徒步去华庄,每次都是来回徒步华里。就像鲁迅小说《祝福》里写的那样,奶奶为母亲买了年轻的替身,在家里为仙姑安了座,定下了三月三、六月六、腊八日,定时“发差”祭祀的日子。奶奶回来后,按照那个姑姑的要求,一丝不苟的办理了相关的程序,并按照要求沐浴更衣、虔诚祭拜。

母亲说那一年大年三十的半夜里,在她躺在床上似睡非睡、似梦非梦的时候,就看见有一个身着黑色衣服的高个子男人,从南边的大街上进了我们家的胡同。那个人走到我们家的大门口后,看了一眼大门口,然后左手一抖一个长长的白纸黑字的白纸单子,扫了一眼说:“不是这家,错了”。于是,一阵风的就往东边走了。那一个冬天,村里传说过不去年的那两个人,春节前就都走了,母亲的身体则慢慢的恢复了。

那一年的春节以后,姥爷姥姥和舅舅舅妈等一大家子的亲戚,还专门来看过母亲,为母亲的康复而高兴,同时也感谢奶奶为此操心费力、救了母亲,为我们留下了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经常说起瞎子算命的事。她说在她十三四岁和一帮女孩子一起砍草时,遇见了遥墙宋家村的算命瞎子毕增学,他守着一帮女孩子指着母亲说她最有福气,她记住了老毕的预言说她“五女二男七亲家,十四个腚锤子对着蹬”。就在母亲康复后的第三年,又为我们生了一个小弟弟,直到后来我们都长大成人,真的实现了老毕的预言。

那一年后,在母亲身体尚未完全康复的情况下,奶奶按照约定虔诚的祭祀了两年。然后,她教给母亲说是自己的事情还要自己记得办理,直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了。但愿此后,我都能陪着母亲年年过腊八节,能够年年帮着她按时“发差”。

------------------------------------------------------------------------------------------------------------------------

本文引用参考资料如下,在此一并致谢:

1、《腊八节,粥可温,疫可逐》,该文作者吴鹏,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博士,刊登在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网。

2、《腊八节》,百度搜索相关词条和诗词。

3、《过了腊八就是年》,百度搜索词条,引自企鹅号。

4、《除了食粥,腊八节还有什么别的习俗?》年01月10日,北京晚报参与互动。

5、《腊八节的风俗及寓意》,-12-20,来自百度搜索词条。

6、《过腊八节,吃腊八美食,静待春节来》,来自百度词条,编辑李严,校对李铭。

7、《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作者唐孟浩然,引自百度词条。

8、《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作者宋陆游,引自百度词条。

-----清莲子(秦长清)/山东济南历城人,写于年1月10日(腊八节),修改于1月11日,谨以此纪念逝去十九年的奶奶和她为家庭做出的贡献。

壹点号山东金融文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0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