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亦伤五脏,过咸伤心,过甘伤肾脱发
食物不能一端上来就吃,先得闻。
认认真真地闻一遍,才能够慢慢地送到嘴里去。
什么叫调胃口?这就是了。
越是好的胃口越是要调,越调胃口就越好。
闻个味道就能调胃口了吗?
是的,如果是经常喝茶或者调香的人会知道。
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比如头昏脑胀的话,你去闻一下好的茶香,很快就会心明眼亮,头脑清醒。
中国自古就有闻香祛病的传统,名医华佗就曾用过闻香疗法治病。
他将麝香、丁香、檀香等药物装在用花绸制成的香囊中,然后把香囊悬挂于室内,用以治疗肺痨、吐泻等疾病。
多年前,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现在这个社会是变本加厉的目盲,耳聋,口爽,心发狂。
在味道上,大家已经不知味了,不仅舌头麻木,身体也麻木了。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里有一段是关于味道的,第一句是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
意思是说五脏所藏之神的产生源于五味,五脏受损伤也在于这五味。
简单说,五脏会因五味受益,也会因五味而受伤。
很多人会习惯性的吃辛的或者酸的或者甘的,经常是吃的过量了,觉得无所谓。
认为这些对身体是没有伤害的,毕竟又不是寒凉或者油腻的。
但实际上,五味过了,是很伤害五脏的。
在《五脏生成篇》里有讲到,五味对身体的伤害。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涩而变色;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掲;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此五味之所伤也。
所以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要去思考下,自己的脾胃,肾啊,肝啊,心啊的不好,是不是因为五味过了,没有调和。
有时候了解每个地方的特色,也就能清楚当地人毛病容易出现在哪里?
比如有的地方特别喜欢吃盐腌制的腊味(过咸伤心),有的地方做菜特别喜欢放糖(过甘伤肾),那也就知道这些地方的人,心啊,肾啊和其他地方稍微不同。
《生气通天论篇》又说:“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意思是小心谨慎的调和五味,使骨节强正筋脉柔软,精气血液流通,肌理细密。
这样就能使骨气精壮,小心遵循此法,就能长享天年。
简单说就是谨慎调和五味,自然能使骨正筋柔,气血以流。
不需要你再天天拍打拉筋去骨正筋柔,气血以流。
养生很简单,也确实是病从口入,不是不让吃,而是要正确吃,慧吃,吃适合自己身体的。
要不然酸甘苦辛咸这些味道,调和不好,过了,会导致很多疾病,伤到五脏。
但调和了,能够骨正筋柔,气血以流。
所以只是调和了五味,就能有这么多好处。
但是我们很少在意这些酸啊,甘啊的味道,觉得无关紧要,岂不知这个才是真正的大招。
那每个人怎么调和自己的五味,只有自己灵敏的身体知道,以及每个时令节气知道。
绝对绝对不要相信网上的文章,标准化的吃这个或者吃那个。
你要自己去辩证自己身体,每个人身体是千差万别的。
比如专家说秋天不能吃XX,但是你的身体需要这个XX,那你吃了就是正确的。
如果非要具体问怎么吃,事实上这个就很难回答,因为吃什么,基于你身体现在处于什么状态。
如果是需要就是好,若是恰恰不需要,你都给了,反而是坏处。
但总体而言,日常味道还是以清淡适宜为主,五味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又还有节气的不同,比如春天少吃酸,因为酸收敛,春天是生发的。
其次各种味道调和,酸苦甘辛咸的辅佐,配伍得宜,比如脾胃虚寒的人,秋天就可以吃姜,只是换个方式,吃醋泡姜放红糖,既有辛辣又有酸又有甘甜,能驱寒能养胃还能收敛了。
再者就是不能极端,有的人只喝粥,其他酸的,咸的一点也不吃,时间久了也会出问题。
食禅‖吃什么补气?吃的少补气,吃的淡补气
再说饮食并不是养生的唯一方法,不要执着于此。
如果想去湿气,合理的运动就能很好的去湿气,如果想提升阳气,早睡早起,晒太阳,运动都能提升阳气。
五味过了的伤害,详细来说,就是口味过于酸,肝气使津液生发,脾气就断绝流通。即吃酸多了,伤脾。
口味过于咸,腰间高骨的精气就疲劳,使肌肉缩短,心气不畅。即吃咸多了,伤心。
口味过于甘,心气就急促,气色呈黑,肾气不平衡。即吃甘多了,伤肾。
口味过于苦,脾气不滋润,胃气就胀满。即吃苦多了,伤胃。
口味过于辛,筋脉松坏,精神受损。即吃辛多了,伤筋脉,伤精神。
现在家里吃饭,基本都是做好饭,盛到碗里,调料单独放,我口味清淡,基本就是一点调料就好,先生调料就比较丰富些。
可他最近有些不一样,上周日,他拿着盐袋子,往碗里倒盐的时候,嘴里冒出了一句“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然后就少放了一点盐。
再接着他往碗里倒油的时候,来了一句“味厚则泄,薄则通。”然后就少放了一点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