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丝绸之路与醋有何不解之缘吕海峰专

吕海峰话说,我爱吃醋,就像没有那个四川人不爱吃麻辣一样。但四川人爱吃麻辣,是因为他们的蜀地多雨温湿。那么,我爱吃醋又是因为啥呢?其实有些时候自己也说不清楚。但是,在我模糊的感觉里,醋,通常都是被排在生命中的第一味,正因为有醋酸的清香素雅和绵延醇厚,才使我们的生命体会更加精彩和富有活力。然而,时光如梭,就在这次“百家文澜”的专项采风活动中,我却突然发现如此令人感到美好的醋,竟然与丝绸之路上的嘉峪关有着不解之缘。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咱们就一起来个一探究竟。首先,我们每个人几乎都离不开醋(当然,也有例外),所以,自古以来才有“无醋不吃饭,无醋不成席”之说。当然,至于拌个凉菜啥的,那就更离不开醋了。退一步说,即使是在吃炒面,砂锅的时候,也会有人要往里面放点醋,才会吃的津津有味。那么,醋又是如何酿造的呢?它是以粮食等淀粉质为原料,经微生物制曲、糖化、酒精发酵、醋酸发酵等阶段酿制而成,主要成分除醋酸(3%~5%)外,还含有各种氨基酸、有机酸、糖类、维生素、醇和酯等营养成分及风味成分,具有独特的色、香、味,不仅是调味佳品,如果经常食用的话,对人的健康也非常有益,最起码也具有预防高血脂和消除疲劳等特殊功效。然而,醋虽然在我们如今的时代算是一种很普通的调料,但它毕竟也是一个“技术活”,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酿制成功的,它也有着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并且,在没有于嘉峪关发现魏晋墓地陵园之前,很多人都一直以为,它离我们人类的现代文明应该不会太久远,至少在魏晋时期其技术水平应该不会很成熟。然而,就在人们的思维已经接近“僵化”的时候,突然之间,一个令人为之震惊的发现,却刷新了人们的意识和感觉。原来,就在丝绸之路上的嘉峪关魏晋墓地陵园,人们竟然在其7号墓内的墙壁上,发现了一幅完整的“滤醋图”,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古代酿醋的情景和场面。只见画面上有一长条的案子,案上放3个陶罐,案下有两个盆,陶罐上有流孔,并有液体(醋)从罐中流出,注于案下的盆中。而案上另外一个陶罐则可能是用来盛水的。此外,在其墓穴出土的随葬品中,还有一种灰色的陶滤罐,罐的下部有一明显滤孔,与墓穴墙壁上图中所绘滤醋陶罐非常相似。也就是这幅墓穴墙壁上的“滤醋图”让我们看见了魏晋时期嘉峪关一带的富人家庭内,竟然已经具有很成熟的酿醋“技术水平”了。尤其可贵的是,这一幅“滤醋图”壁画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魏晋时期很连贯的酿醋工艺过程,即:用小麦和麦麸作原料,将麦子煮熟,麸子炒熟,趁热搅拌均匀,掺上醋曲,埋在屋内地下,用麻袋盖严,发酵7天左右,当闻到醇香味时,将其摊开,待晾凉以后,装在缸、罐内,然后加上适量的水,放在阳光下晒。晒过21天左右,醋料变成红紫色,把上面的一层黑皮揭去,把醋料装在滤罐里,罐底垫上谷叶或其他草叶起过滤作用,在醋料中加清水,滤出呈紫红色的液体即为醋。所以说,古代的丝绸之路与醋有何不解之缘呢?也就是从历史的角度而言,丝绸之路佐证了我们中国醋的兴起历程,见证了中华民族璀璨辉煌的千年文明。(吕海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56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