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男人,身家过亿,29岁当上500强总

“阿里被罚了!”

近日,阿里巴巴又成为人们饭后谈资。

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集团的“二选一”垄断行为作出行政处罚,罚款.28亿。

这是马云创立阿里巴巴22年以来,收到的金额最高的罚单。

从去年开始,马云真是历经风雨。

在蚂蚁金服准备上市之际,阿里巴巴股价暴跌,市值一夜蒸发超亿美元,如今又因垄断行为而被罚亿。

或许,马云自始至终才是那个“乘风破浪”的“爸爸”吧。

虽然现在,对于马云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马云用人的能力可碾压他用钱的能力。

先是将阿里的前台董文红培养成一把手,再者三请李颖出师。

阿里巴巴的前CEO卫哲,也是马云一手扶持上位的。

23岁从小秘书做起,仅用三年干到证券副总经理,出尽风头,之后却因国债事件,跌落神坛。

29岁东山再起,成普华永道史上最年轻的合伙人,后来出任世界强百安居总裁,成为最年轻的世界强中国区总裁。

36岁,担任阿里巴巴首席CEO,却因反腐事件下台。

之后,因供应商欺诈案,被马云亲自扫地出门。

如今他已坐在嘉御基金公司的老板办公室,掌管着10亿美金的资产。

从底层爬到山顶,又从云端跌落。卫哲的这一生,好比买了几次过山车玩票,有偿体验了一把起起落落的人生。

对于,卫哲直言道:

如果人生重来一遍,我还是会选择这样的人生,每一步都不会改变。

也许,卫哲一直活得很清醒。

把小事做到极致,就是大事

年,卫哲在上海出生。

与大多数男生不同,卫哲从小就对英语充满着兴趣。

十岁,同龄人正在为英语发愁的时候,他就已经抱着外国报纸津津有味地读着。

这张报纸,是他求父亲求了五个小时,父亲才答应给他买的。

读完后,卫哲还特别谨慎地将这张报纸对角折叠,慢慢夹在英语书本的中间,就像他将自己的梦想轻轻安放在这字母之间。

高中毕业后,卫哲如愿地考上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的依然是他的“老本行”—翻译专业。

当时,电影《华尔街》风靡上海,十人中起码有六个人在看,它成功地点燃了男人对于投行的热情。

这把火也没放过卫哲,卫哲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

那时,沪深股市刚成立不久,急需翻译人才来解读外国资料,于是各公司都释放了许多翻译实习岗位。

还在上大二的卫哲,心思早就不在学习上了,他想去职场上跟着大佬学学知识,好磨一磨自己的能力。

之后,卫哲进入万国证券实习。“那时我可开心了,因为管金生就在这里。”

进万国证券,卫哲目标很清晰,就是能留在中国证券之父管金生旁边多学点东西。

为了让管金生注意到他,卫哲知道,自己得在翻译方面多下点功夫。

(右二是管金生)

每天实习回到宿舍,卫哲开始琢磨国外证券行业的动态,那时拿到的第一手资料都是原生态,全都是英文。

由于第一次接触证券,卫哲遇到不懂的专业术语,他就跑去学校图书馆找相关的文献。

然后,在专业术语底下批注主要的意思,常常忙到凌晨三四点,早上七点又准备起床上班。

就在卫哲苦于无法接触管金生时,主管敲了敲卫哲的办公桌。

快去支援一下,缺人手。

原来那天管金生准备外出谈生意,他的秘书恰好请假,卫哲就被叫去救场了。

结果,就是这一次露脸,成功让管金生记住了这个小伙子,当场提拔卫哲为秘书。

虽然从实习生一跃成为管金生的秘书,然而本职工作依然没变,还是一个打杂的。

最开始,卫哲每天的工作就是翻译年报,剪剪报纸,粘贴。

如此简单的工作,卫哲却干得乐此不彼,甚至天天熬夜,同事不明白,就一个剪报纸的,哪还需要熬夜。

但卫哲就是这样,一旦明确了目标,就一路死磕到底。

“当你把一件小事当成大事来做,你不成功还有谁能成功?”

按照规定剪报纸之外,卫哲会特别留意他剪的哪些报纸被老板看过,分析老板需要什么类型的报纸,再对自己剪报内容进行调整。

以至于到后来,管金生不看剪报就吃不下饭。

资料打印,他会按照管金生的阅读习惯来调整字体大小,并将资料重新编排,让管金生一目了然就接收到重点。

除此之外,卫哲就连端茶倒水的工作都承包了,甚至还琢磨出自己的套路来:

开会时,要在开会的后半段进去倒水,才不会打断管金生的热情;

什么时候只倒水不加茶;什么时候该带茶叶进去;

管金生什么时候会想要抽烟,自己要及时送上前。

卫哲靠着自己的细致,逐渐将管金生养刁了,没有卫哲陪同的会议,管金生总害怕自己出岔子。

卫哲就像管金生肚子里的蛔虫,随时知道管金生想要什么,需要什么。

管金生逐渐意识到,卫哲再做这些杂活,就是大材小用了。

就这样,卫哲从一个普通的小秘书,连跨几级一跃成为当时国内证券界最年轻的副总。

那一年,卫哲24岁。

年少有为,人生开挂,一匹黑马,众人羡慕不已。

逢人见到卫哲,便会说:“你运气真好,遇上了这么个好老板”。

只有卫哲清楚,自己的运气全靠自己的底气叠加出来的。

卫哲将一件普通小事做到极致,才将大事做成,才让大家看到他。

评价一个人能力好与坏,从来看的就不是他做出了多少大事,而是他将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

所以,卫哲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那匹黑马”。

多吃苦,才能多享福

正当卫哲新官上任,屁股还没坐热,管金生股市生意失败,万国证券破产,管金生进监狱。

所有人都料定,卫哲定会从此一蹶不振,丧失斗志。

朋友们买了酒,准备去找卫哲一醉方休,可卫哲毫不在意地说:“老板失败了,又不代表我卫哲失败,工作没了再找呗……”

第二天,卫哲收拾好心情,到普华永道面试。当时四大金牌会计事务所,普华永道就是其中之一,名号响当当。

面试时,面试官一下子就被卫哲那缜密的逻辑表达能力惊呆了,可就算他是个人才,在财务方面,他顶多就是个“人”,“才”他算不上。

面试官犯难了,找来同事商量。既不想放弃卫哲,又不知道怎么留住他。

卫哲看出了面试官的为难,主动说:

让我做什么都行,业务员或是小秘书,多低的职位都可以,只要让我进来。

最后,卫哲成为了普华永道的一名普通业务员,整天跟着主管跑上跑下,风吹日晒是常事。

一个堂堂的副总竟然愿意做业务员,这也看呆了其他同事们,他们私底下打赌:卫哲这小子,做多几天肯定被吓跑。

然而,这个赌一直没有定论,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卫哲一年内两次被破格提拔,之后还代表普华永道到英国总部学习两年。

当时,普华永道有规定,员工每年最多只能升职一次,卫哲一来,就打破了这个规矩。

到了英国,卫哲人生地不熟,还要完成纯英国并购业务。

没有资源,没有背景,卫哲只能靠自己。

刚开始半年,卫哲整天不着家,拿着资料,一家家英国公司,一个个仔细拜访。

回到家,卫哲鞋都来不及脱,先整理今天的收获,再提前了解一下明天需要拜访的公司文化。

常常熬到凌晨才睡,然而努力这个东西,只是成功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

卫哲熬了半年,身体都累垮了,一单生意都没有,总部压他,分部催他。

卫哲没有自乱阵脚,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一边补习财务知识,一边跑业务,厚着脸皮地求人家英国公司老板见面。

没过多久,卫哲终于赢得了第一单生意,也取得了各家并购企业的信任。

卫哲再一次被破格提拔为收购及兼并部高级经理,之后又一跃龙门,成为普华永道最年轻的合伙人。

好久不见的同学找他,惊奇地问:“你怎么升得这么快?命也太好了吧!”

卫哲回答道:

一样的。我一天干14至16个小时,我干三年就相当于一般人干五六年了,干了6年的人也应该是这个位置了。

对其他人来说,卫哲这一生似乎都在弯道超车,一路顺风顺水,就像提前知道了上帝埋下的陷阱,然后完美跳开。

卫哲摇摇头,说自己哪有那么神。“应该说每走一步,每隔两三年,我都在自我总结,是否走了弯路,或者说是否荒废了自己的青春。”

及时检验自我,及时从自己的迷局中跳出来,以旁观者的角度来检查自己的道路,及时修补漏洞,及时止损,这或许才是卫哲的过人之处。

把公司当成家,自己就是一家之主

年,卫哲依靠着从普华永道积累到的财务经验,加盟百安居,成为中国区财务总监。

把公司当成家,是傻子”,这一定论一直流传在打工人群中。

可卫哲进入百安居后,公司厕所下水道堵了,他都要管。

主动跟领导说:

给我多加点任务,我什么活都能做。

凡是能往身上揽的,卫哲一概都不会放过。他不知疲倦地像个永动机一样,轮轴转,一会跑到运营部,一会到事业部。

一个人干七个人的活,分管九个部门。其他人恨不得抓紧时间偷偷懒,卫哲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多做一点。

有人骂卫哲傻,把公司当成家,公司就没把你当成人,可卫哲却乐在其中。

“先把公司当成家,为家付出,久而久之,就能成为这个‘家’的主人。”

年,管理层跳槽,公司上上下下,除了卫哲,再也找不出合适的CEO人选了。

就这样,卫哲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百安居中国区的总裁。

那时候,大家才恍然大悟,将所有的东西包揽,让自己快速成长,也让公司离不开自己,卫哲这个总裁位置,全在他的计划之中。

让他意料之外的是,之后一场哈佛商学院的活动。他在这里遇到了马云,并成功将自己推上了更高的阶梯。

当时卫哲33岁,就已经将百安居直营门店从5家开到26家,营业额也翻了好几倍,高达10亿美金。

马云对卫哲相见恨晚,企图将卫哲挖到阿里巴巴,可卫哲拒绝了。

当时的阿里,远没有现在的厉害,只是一个小小公司,卫哲没看上,也对互联网这个新兴事物产生怀疑。

但马云的话,也让卫哲动摇了。

当时就一句话——太不靠谱了,觉得他长得像外星人,说话更像外星人。怎么可能呢?按正常逻辑,根本看不到他的这个愿景。

当不成同事,马云退而求其次,做朋友也行。

正好两人都是武侠迷,特别迷金庸,志趣相投,很快就玩到了一起。

每次卫哲到杭州出差,第一件事就是去找马云,而马云到上海工作,卫哲好吃好喝伺候着,两人还一起去过金庸的签名现场。

在与马云交往的过程中,阿里巴巴也以不容小觑的姿态发展,队伍逐渐壮大,来自全国各地的注册商有多万。

年,阿里更是跃过竞争对手搜狐和新浪,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看到当初马云口中的“互联网”发展这么好,卫哲心动了,终于决定跳槽加入阿里巴巴。

卫哲加入阿里后,阿里的营业收入蹭蹭蹭往上涨,从13.6亿翻了四倍,到55亿。

马云乐开了花,自认为自己没有看错人。朋友加同事的身份,让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好。

工作上,两人配合默契,生活上,两人相互照顾,是阿里巴巴的一段佳话。

可没过多久,佳话变笑话,马云卫哲的关系逐渐出现裂痕。

马云看不惯卫哲,做事只讲“事”,不做“人”;卫哲看不惯马云,做事老不按规矩。

马云开会,允许大家嗑瓜子聊天,在聊天中谈工作,可卫哲开会,有自己的一套流程,工作与聊天,两回事。

但碍于卫哲的能力,马云没敢多说什么,直到一件事的发生,让马云脸上无光,更让卫哲羞愧难当。

每一步都不白走

年,蒋芳暗中调查中供部门,发现内部人员涉嫌欺诈,蒋芳在报告中大爆粗口,强烈要求马云开除头儿卫哲。

马云既犯难又生气,犯难的是卫哲一身才干,轻易开除,放出去就是日后给阿里制造敌人;

生气卫哲是自己挖过来的,卫哲这样等于告诉其他人,自己识人不明。

看到老板这么犹豫,蒋芳怒言:

如果你这次心软了,你怎么对得起底下个员工?

马云将卫哲叫到办公室,迂回地说:“假如B2B一万三千名员工中出现几个、十几个人有诚信问题,还正常,但涉及到将近个销售人员,这就是系统问题,是管理层的问题。”

卫哲明白,马云这是在赶他走呢。也出于自己管理不善,卫哲自知理亏,引咎辞职。

之后,当卫哲以嘉御基金创始人的身份接受采访时,谈及这段历史,他没有抱怨马云,也没有添油加醋,只是说:

“当时离开真的是为了捍卫阿里巴巴的价值观。我相信就是这么一个阿里巴巴历史上留有一笔的事件,不断在警醒今天的井贤栋,今天的张勇,还真的叫Don’tbeevil,不作恶,要把诚信的底线坚守住,价值观的底线坚守住。”

守住阿里的底线,是卫哲作为阿里CEO最后为阿里做的。

对于阿里发展势头强劲,所有人都在猜想卫哲是不是后悔没有赖在阿里了。

可卫哲却说:

我对我人生走过的每一步,我觉得都是最好的选择,不后悔。

因为卫哲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深思熟虑过的,失败的成本不会太大。

当他准备进入万国证券实习前,他搜集资料了解管金生,花费了两年;

当他决定到普华永道做业务员前,他观察了普华永道运作模式两年;

在普华永道时,百安居就是卫哲的客户,他观察百安居四年;

决定加入阿里之前,卫哲先是跟马云做朋友,了解马云,观察阿里,总共花费四年。

卫哲所走的每一步棋,都是自己细细琢磨过的,如今的成功,只是排兵布阵之后的水到渠成罢了。

职场如战场,卫哲算得上军师,军师打败仗正常,“我们能做赔本买卖,不能做亏本买卖。输了不能毫无教训可收获,否则既亏钱也亏力。”

这正如当年马云邀他入阿里时说的话:“你千万别把经验带来,你把教训带来,你从几千人到几万人犯过什么错误,只要你把这些跟我们团队讲清楚,我们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哪怕犯一些创新的错误,我们也成功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88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