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蕙与扶风一口香臊子面
苏蕙与扶风“一口香”臊子面
梁新会
几年前,为了创作长篇小说《璇玑图》,我和几位友人去扶风县法门寺收集关于苏蕙织锦的资料,受到了扶风朋友的热情款待。
苏蕙,字若兰,魏晋三大才女之一,回文诗与织锦术之集大成者,传世之作为一方五色丝线织就的诗帕,其上织有字的回文诗。因“回文”和“璇玑”皆有回环绕转之意,故称之为《璇玑图》。《璇玑图》精妙绝伦,不仅让苏蕙夫妇破镜重圆,还让她名垂青史,千古流芳。
据《晋书·列女传》记载,苏蕙家住始平郡(今陕西省武功县苏坊村),善属文织锦,仪容秀丽,智识精明,是陈留县令苏道质的三姑娘。苏蕙天资聪颖,三岁学字,五岁学诗,七岁学画,九岁学绣,十二岁学织锦,及笄之年,上门提亲者络绎不绝,苏蕙却无一中意。
十六岁那年,苏蕙随父母游阿育王寺(今法门寺),在寺西池畔见一青年仰首搭弓,飞鸟应声落地;俯身射水,游鱼带矢浮出。池岸有一出鞘宝剑,寒光闪亮,压着几卷经书。青年姓窦名滔字连波,文武双全,举止潇洒,令苏蕙一见倾心。
窦滔乃名门之后,窦府就在法门寺后门旁边的织锦巷。窦滔订婚之后,经常登上法门寺钟鼓楼朝苏蕙家的方向眺望。婚后二人恩爱甚笃,艳羡乡里。新婚燕尔,窦滔从军,俩人绫坑话别,情意绵绵,难舍难分。后因窦滔军功卓著,威震秦国,官封秦州刺史,苏蕙随夫赴任。然天有不测风云,窦滔因忤上被前秦苻坚发配流沙。苏蕙一边纺纱织锦养家糊口,一边奔走呼号营救丈夫。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苏蕙等人的斡旋下,符坚赦免窦滔,令其镇守襄阳。苏蕙满以为苦尽甘来,夫妻即可团聚,那知窦滔早已纳赵阳台为妾。苏蕙闻讯痛不欲生,拒往襄阳。军情紧急,夫妻隔阂无计消除,窦滔携赵阳台出任襄阳,苏蕙留守家中。由于赵阳台挑拨离间,窦滔渐与苏蕙误会日深,一度断绝联系。
独守空房,苏蕙暗自悔伤,夙夜忧叹,寄情诗词,呕心沥血,巧妙编排,织成举世无双的《璇玑图》锦帕。淝水大战在即,襄阳吃紧,苏惠命人火速将《璇玑图》锦帕送至窦滔手中。看到妻子苦心孤诣织造的《璇玑图》,窦滔幡然悔悟,立即将赵阳台遣返关中,并具车仪接苏蕙至襄阳。
参观完法门寺地宫和博物馆,秦川老师指着法门寺后门的一段围墙,感慨地说:“苏蕙与窦滔话别的绫坑,是由一股流经窦府的泉水冲刷出的池塘,苏蕙当年就在此浣纱洗衣。法门寺扩建以前,这里是一个大深坑,一眼就能看出原貌,可惜没有留下印迹。幸好法门寺里还珍藏着《璇玑图》的印刷品。我们曾收购了一块木雕的《璇玑图》,异常精美,可惜后来遗失了。苏蕙是罕见的才女,她的织锦技艺代代相传,关中娶媳妇送花手绢的习俗就来自苏蕙,意思就是告诫男方要忠贞不渝,不能见异思迁。”
“一代女皇武则天称苏蕙才情之妙‘超今迈古’,并为之作序。宋代才女朱淑真为其著《璇玑图记》。古典小说《镜花缘》也援引其事。苏轼等名人雅士亦纷纷效仿创作回文诗。近现代与《璇玑图》相关的文艺作品更是数不胜数。我创作《璇玑图》的压力很大,辛苦大家陪我收集素材……”我感谢道。
中午品尝扶风臊子面时,一位朋友说:“武功旗花面和扶风‘一口香’臊子面口味相近。”我笑说:“武功的女子嫁到了扶风,做的面条自然是既有娘家味又有夫家味。”这可不是杜撰,这是我在一次收集资料时看到的。
据说,窦滔从军之后,音讯全无。有一年闹饥荒,爷爷念孙心切,身体每况愈下,吃什么都不香。苏蕙为了给爷爷治病,遍访名医,郎中都说爷爷身体并无大碍,只是心绪不佳。为了让爷爷多吃点饭,苏蕙和丫鬟禾苗可是动了不少心思。
美阳人最爱吃的要数臊子面了。这臊子面是用上等小麦粉和面,擀薄后剺成细长条,下锅煮熟,捞一筷头面入碗,再浇上用大肉臊子、木耳及黄花菜等底料做成的香汤,只吃面不喝汤。好的臊子面有“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九大特点。“薄、筋、光”,是指擀好的面条薄如纸、光如瓷、下到锅里莲花转,挑上筷子不断线,吃到嘴里有筋丝;“煎、汪、稀”,是指每碗臊子面要面少汤多,汤要烧得滚烫煎火,荤素臊子底料丰富,黄绿漂汤油汪汪;“酸、辣、香”,是指汤的酸味要出头一些,生姜体现出辣味,吃起来又酸又辣喷喷香。苏蕙过门后,特意跟着婆婆学会了做臊子面。
苏蕙拿出府中平日舍不得吃的白面,亲手给爷爷精心做了一顿臊子面,可爷爷还是吃不下。这臊子面是美阳人逢年过节、婚嫁丧娶时款待亲友的主要佳肴,做工讲究,需要的佐料极多,平时并无机会吃到,何况是在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荒年。
这可咋办?爷爷是家中的顶梁柱,病倒在床,窦府就像天塌了一样。禾苗说:“不妨变变花样。”苏蕙灵机一动,何不做一些素菜臊子,再把葱花等漂汤漂在臊子面上。
禾苗又说:“爷爷久病不愈,舌苔肥厚,肉汤油腻,配以清淡的素臊子,多加香醋,给爷爷醒醒脾。”苏蕙闻言大喜,便和禾苗为爷爷做素菜臊子面。
苏蕙炒素臊子,接着调制底汤。汤刚调好,禾苗那边的面条也出锅了,苏蕙给面碗里盛上汤,葱花撒于汤上,一碗味清,面软、汤煎、醋酸的素臊子面终于做好了。苏蕙盛了一小碗端到爷爷的病榻旁,爷爷以为还是老一套,头也不抬。苏蕙搅了搅面条,一股诱人的清香扑鼻而来,爷爷狐疑地看了一眼苏蕙,一下子被奇特的香味吸引住了。苏蕙赶紧给爷爷喂了一口汤,这汤十分煎鲜,喝一口顿觉神清气爽。不一会儿,爷爷就把一小碗面吃完了。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爷爷终于能吃饭了,全家人都舒眉展颜。
爷爷嗔怪这么好吃的面,一口就吃完了,真是个“一口香”。苏蕙见爷爷高兴,便随口胡谄起了“一口香”的来历——从前有位皇上的宠妃病了,茶饭不思,虽经太医百般调治,却不见起色。皇上十分发愁,降旨宣天下名厨进宫,为娘娘烹调美味佳肴。名厨们费尽心思做的饭菜,娘娘一口也吃不下。皇上大怒,杀了好几个厨师,吓得再也没有人敢揭皇榜了。有个小伙子,因家道贫寒,年过三十,尚未娶妻,与老母相依为命。老母年迈多病,小伙子无钱求医,就试着用蔬菜和调料做成药膳给老母吃,没想到还真医好了一些疾病。官差听说之后,强行把小伙子带到了到皇宫。小伙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做“一口香”的法子。娘娘吃了这面,凤体安康。皇上大喜,重赏了小伙子。小伙子得了赏钱,回家娶了美娇娘,开起了面馆,过上了好日子。
爷爷听后开心地笑了。自此以后,爷爷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了,逢人就夸“一口香”好吃。不久,窦滔立功的捷报传来,乡邻们都来祝贺,苏蕙就以此面招待众人,众人吃后赞不绝口。渐渐地,这面就在法门寺周围传开了。很快,美阳人都学会了,并把这面也叫成了臊子面。
朋友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口香’臊子面不光健脾开胃,和中理气,还能给人带来好运和健康!苏蕙这媳妇真贤惠!”
“那当然。苏蕙与窦滔的故事流传了千年,关中人结婚少不了土布床单、花手绢,待客少不了臊子面,这面吃一回想三年,欢迎朋友常来法门玩!”扶风朋友的顺口溜把大家逗笑了。
笑毕,主人力劝大家再吃一碗“一口香”臊子面,回头去安南将军窦滔的安息之处——七星河国家湿地公园还要上高沿低呢。
盛情难却,细细品尝,“一口香”臊子面的滋味越发醇厚了!
作者简介:梁新会,陕西永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重大题材签约作家,《西安晚报》《少年月刊》专栏作家,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特聘教授。已出版散文集《静日玉生香》《树树皆春色》和长篇小说《陪读》《璇玑图》。散文作品曾获第三届丝绸之路杯全国青年散文大赛银奖等多种奖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