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独属于内蒙古的美食

免费视频网站vip账号 https://news.iresearch.cn/content/2021/08/392959.shtml
手扒肉、烤全羊、涮羊肉等等的都太出名了,而且几乎在全国各地都能吃到,有的甚至早已踏出了国门。但还有几道特别的菜,只要出了内蒙古,保准你没见过。烧罕鼻烧罕鼻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特色美食。罕鼻即驼鹿的鼻子。驼鹿又称罕达罕,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种鹿,有“森林巨人”之称。主要分布在呼盟大兴安岭森林中。驼鹿的鼻部十分发达耐寒,冬天靠鼻子拔开积雪分路行走。驼鹿的鼻子皮呈海参颜色,软骨膜连着层层薄薄的肌肉,肉质鲜嫩清脆,含有丰富的骨酸和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等。烧罕鼻糖醋驼峰以驼峰为主料,鸡蛋、淀粉、面粉为辅料、加糖、醋、精盐、姜水、大油、葱花、蒜末、高汤等烹制而成。骆驼可以较长时间不吃食物的原因便是在于背部的驼峰,经解剖证实,驼峰中贮存的是沉积脂肪,不是一个水袋。而脂肪被氧化后产生的代谢水可供骆驼生命活动的需要。因此有人认为,驼峰实际存贮的是“固态水”。经测定,1g脂肪氧化后产生1.1g的代谢水,一个45kg的驼峰就相当于50kg的代谢水。但事实上脂肪的代谢不能缺少氧气的参与,而在摄入氧气的呼吸过程中,从肺部失水与脂肪代谢水不相上下。这一事实说明,骆峰根本就起不到固态水贮存器的作用,而只是一个巨大的能量贮存库,它为骆驼在沙漠中长途跋涉提供了能量消耗的物质保障。而也正是因为驼峰中大量脂肪的存在,才让这道菜显得别有一番滋味。糖醋驼峰布里亚特包子顾名思义,布里亚特包子就是布里亚特人做的包子。布里亚特人是分布在俄罗斯、蒙古国和中国一些地方的蒙古族,使用布里亚特语,分东西两大方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18世纪起使用老蒙文,于年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拼音文字,年改用斯拉夫字母。布里亚特人原信萨满教,东贝加尔湖地区的居民则多信喇嘛教,名义上信仰东正教,实际上仍保留萨满教残余。20世纪20年代以来,多由游牧转为定居,文化和生活深受俄罗斯人影响。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布里亚特人陆续迁入中国境内,并最终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境内的锡尼河两岸。布里亚特人总人口约43.6万,现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蒙古国和中国的一些地方。其中,俄罗斯有42万多人,蒙古国有4万多人,中国有近人。俄罗斯境内的布里亚特人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联邦的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部分分布在赤塔、伊尔库茨克等地,是西伯利亚地区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布里亚特包子,无论是款待远方的客人还是亲人小聚,只要吃蒙餐除了必不可少的手扒肉、血肠、烤全羊外,主食肯定少不了鲜美、多汁、别具风味的布里亚特包子,它也是款待贵宾的上选。布里亚特包子主要用碎羊肉、羊下水、牛肉或马肉切丁做馅,再放些大葱、洋葱或草原上生长的野韭菜,烫面做皮。过去包包子时,把和好的面切成块,不用擀面杖擀皮,而是用手撕成面皮包馅。这种包子用料实惠,汤浓馅鲜皮薄、不膻不腻非常可口,有着“面团里的手扒肉”的美誉。布里亚特包子布里亚特包子的外型与其他民族的包子并无多大差别,其最大特点在于包子馅的制作,其次,在包包子时皮在捏褶子收口时,不将其收紧捏扭,而是留个小口。布里亚特包子用形状分成:羊包子、山羊包子、骆驼包子和碗包子。特别是以前考究的喇嘛把香叶插在包子上蒸熟后味道别致鲜美。羊包子,即用温和勒其格(羊的心外膜)做皮,用羊腰附近的两条细长肉,高列米和肉做馅烹饪的包子。一只羊才能做一个羊包子,也只有最尊贵的客人才能吃到如此珍贵的包子。如果谁吃到了这样的包子,那可真是主人给了他十足的面子。山羊包子,馅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包包子时一点点的朝上捏褶再封口,外形好似山羊角一样,因此得名。碗包子,即杀羊后将羊的脑浆放入碗里,再放入一些调料蒸熟。此包子常常给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吃。此外,还有马肉和骆驼肉做馅的布里亚特包子,但马肉因其热量大,冬季三九天多食用。驼肉:一般在上冬前,春化之前食用。布里亚特包子凉拌蹄黄骆驼之乡阿拉善的特色,蹄黄即骆驼掌心鹅卵大小的两块纤维组织,因其是骆驼身上最活动的组织,肉质异常细腻而富有弹性,似筋而比筋柔软,似驼峰而较驼峰更富纤维组织,以其制作的凉拌蹄黄清脆可口,滑爽鲜嫩,是不可多得烹饪上品。凉拌蹄黄马奶酒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曾为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第的主要饮料。忽必烈还常把它盛在珍贵的金碗里,犒赏有功之臣。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这时,客人理应随即接住酒,然后能饮则饮,不能饮品尝少许,便可将酒归还主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等等。主人的满腔热情,常常使客人产生难别之情,眷恋之感。马奶酒据专家考证,奶酒起源于春秋时期,自汉便有“马逐水草,人仰潼酪”的文字记载,极盛于元,流行于北方少数民族已有两千多年,系历史悠久的传统佳酿。一直承担着游牧民族礼仪用酒的角色。奶酒,蒙语称“阿日里”。相传早在元朝初期,漠北处于大动乱、大变革时期,当时的蒙古各部落七零八落,部落之间较量实力,各选君主。刚满17岁的铁木真继承了父亲的遗志,骑上战马,挥旗重建家园。铁木真的妻子在家里,一面思念远征的丈夫,一面制作奶食品。有一天,她在烧酸奶时,锅盖上水珠流到了旁边碗里,她嗅到特殊的奶香味。一尝味美、香甜,还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她渐渐地在生产生活中掌握了制酒的工艺,并简单地制作了酒具,亲手酿造。在铁木真做大汗的庆典仪式上,她把自己酿造的酒献给丈夫成吉思汗和将士们,大汗和众将士喝了以后,连声叫好。从此,成吉思汗把它封为御膳酒,起名叫赛林艾日哈。每当蒙古族向您敬献哈达和奶酒时,是对贵客的最高礼仪。奶酒便成为蒙古族接待上宾的必备佳酿。本期编辑石头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由诉食者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于:foodtalker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60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