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囤几百斤吃一冬,北方人怎么就吃不烦
◆◆◆◆◆
在过去,每年过了立冬,家家户户就要去供销社买大白菜了,斤不算多,—斤很常见,买大白菜的场面也是十分壮观。人们要用自家的“三八大杠”——三角形车架中间塞满白菜,车后座驮满白菜,一车车拉回家,摆在自家平房的墙根下,一大排,吃一冬。
过去人们买大白菜,可不是随时都能买到的,只有过了立冬大概两三周的时间,在供销社里有卖,也有小商贩走街串巷来卖,一旦过了这个时候,大白菜可就不好买了,所以家家“囤”的量都很大,另外再囤上几捆大葱,一车蜂窝煤,齐活。大白菜拉到家里,先不急着放,要去掉烂叶,晾晒下走走水分,然后用苫布或者旧棉被盖上。白菜最外面的老帮子是不扒掉的,这不光有利于存储,还能凑合着吃,而且围绕着这一棵大白菜,人们还要分不同的部分、不同的口感,做出各种各样冬日里的美味佳肴。比如这大白菜最外面一层的“帮子”,水分不多,下锅还不爱烂,人们称为“老帮子”,扔了又可惜,怎么吃呢?有一种美食叫“搅疙瘩”,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做了。过去它的做法是,大铁锅先烧开水,再把切成碎丁的白菜帮子厚厚地在锅里铺上一层,盖上盖子,等热水沸腾地在菜叶下翻滚时,上面再撒上一层薄薄的黄玉米面,等热水再次在菜叶和玉米面间翻滚时再放一层玉米面,大概放3次,看到菜叶上已经裹上厚厚的半熟玉米面、水已被玉米面吸收时,就可以搅疙瘩了。用一对粗长的大筷子在锅中来回用力搅,让玉米面和菜叶充分混合,形成大小均匀的疙瘩块儿。然后再盖盖儿,焖炕一会,金黄夹杂微绿、喷香诱人的玉米疙瘩便可出锅了。做搅疙瘩火候非常关键,太大容易糊锅,太小搅出的疙瘩没嚼头,火候一定要掌握合适。搅拌出来的小面疙瘩,最后还要用微火烙出一层薄薄的饹馇,吃起来外皮焦香酥脆、里面又有嚼劲,非常美味。玉米面和白菜帮子是绝搭“老帮子”吃完就是“二帮”,这部分剥下来还是比较嫩的,可以蒸棒子面的白菜团子,贴菜饼子,都是过去忘不掉的美食。白菜团子再往里,就是嫩嫩的白菜帮子,这个时候可以变换着吃,方法实在太多了。最基本的如熬白菜:把大片白菜叶子撕下来,切成大块,锅里最好搁点猪油,白菜下锅先煸一煸,焯水炒香,下调料,出锅后,入口柔嫩鲜香。据汪曾祺先生回忆,有一年餐桌上上了很多精致的菜肴,包括两大盒“盒子菜”,装的是火腿、腊鸭、小肚、口条之类的切片,但等熬白菜端上来的时候,老舍先生举起筷子邀请大家说:“来来来!这才是真正的好东西!”除了熬白菜,再有就是虾皮熬白菜,鲜味更浓;冻豆腐熬白菜,再来点粉条,大锅一烩,满屋子的香味。再好一点的有肉丸子熬白菜,丸子一定是炸过的,这样熬出来的白菜,格外的香。更好一点,还有腔骨、白肉、排骨熬白菜,还有扇贝肉熬白菜,味道极其鲜美。还有经典菜系——醋溜白菜,也是十分爽口的。回民朋友们还有牛羊肉片熬白菜,简单、美味又温补,还可以在里面撒点面条,吃的时候再来几瓣腊八蒜,一口蒜,一口面条,既热乎又好吃。大白菜再往里就是白菜心了,这可是高档品,又脆又甜。过年的时候,用它做开胃小凉菜——红果拌白菜心,将红果连汤带水浇在细细的白菜丝上,色泽艳丽又酸甜爽口。还有海蜇拌白菜、五花肉粉丝拌白菜心,一上桌都是抢手菜。红果拌白菜心、海蜇拌白菜,都是上桌抢手菜。白菜除了炒着吃,还是涮锅的主菜。在过去的北京城,一入冬,外面有风有雪,屋里有暖气片、铜火锅。过去涮羊肉,可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配菜,只有羊肉、白菜,吃的美着呢。当然白菜还有高级吃法——白菜芥末墩儿,层层白菜叶围成一个个墩儿,每一层里都渗着黄芥末,冲劲十足,让人越吃越想吃,吃到窜鼻通气、满面胀红。这芥末墩儿可是老北京饮食的代表之一,北京人把芥末墩儿称为“凉菜之首”。民国初期,北京一家报纸上有文章夸赞其曰“上能启文雅之士美兴,下能济苦穷人民困危”。汪曾祺先生还回忆:“老舍夫人胡絜青同志善做‘芥末墩儿’,我以为是天下第一。”北京人把芥末墩儿称为“凉菜之首”除了这些,还有北方人最爱的腌酸菜。把大白菜去掉几层老帮子,洗净,一层一层码在一口大缸里,中间撒上大粒盐,注水,最后再在上面压一块大石头。一个月后,酸菜就可以吃了,可以做酸菜拖排骨、酸菜炖五花肉等等,但冬天去捞酸菜可真是一种“享受”,接近零度的大缸,水面漂着一层冰碴子,然后伸手从里面捞出来两棵酸菜……
北方人最爱的腌酸菜
北方过去的冬天,餐桌上的食材很单调,但人们想尽办法,竟把一棵白菜搞出一大桌子美味。很怀念囤白菜的日子,这是老一辈的传统,也是北方人过冬的习惯,看着外面纷纷扬扬的大雪,还有家里码放整齐的白菜,这日子算踏实了。END
编辑丨果然图片丨网络小编码字不容易
喜欢就请点个吧
更多精彩文章,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671.html